08版:光影记录

09版:人文潍坊|诸城的四座山

12 13版:诸城的四座山

16版:诸城的四座山

记者的平常一夜

(2024年11月08日) 来源:潍坊晚报
放大   缩小   默认
  记者 宋玉璐  
  
  11月的第一天,走出2024潍坊市企业家大会的会场,天已经全黑了,久坐一下午的疲惫还未消散,嘉宾群采又在火热进行。所幸另一名同事早已架好录音机和笔记本电脑,我只需要在旁听着,捡拾能够补充在稿子里的内容就好。
  会议的结束,对记者来说是写稿漫漫征途的开始,构思稿子框架内容,是远比晚饭吃什么更需要仔细思考的事情。然而脑中若是毫无思路灵感,这件事就会变得举步维艰,尤其是对于写侧记来说。
  哦,侧记!对于一个从业三年,已不能拿“新手”当挡箭牌的记者来说,其生产过程尤为艰难。打开采访本,将会议现场细细切割、解剖,录音占满手机内存,但只是记录全程的话,不足以成篇,重要的是抓住会场的某一处,或是某位嘉宾发言中的一句话,甚至一个词,其难度之高堪比大海捞针,但若是能捞到,就是足以穿起各个部分、段落的金针。
  侧记完成,又到了深夜。我急着整理东西回家,无意间碰落了一本校刊,是大三时我们小组负责报道的校运会特刊,看到一篇篇煞有介事的新闻报道,我乐得笑出了声。高考志愿调查表里,我曾畅想了36行不止,“记者”也赫然在列,却非名列前茅。不可思议的是,我真的读了新闻学,也真的成了一名记者。
  我本该写:“作为一名时政记者,我跟随着各级领导的脚步,走过风吹麦浪的田野,穿过日新月异的街道,进过机器轰鸣的车间……”但所有记者都知道,这些远远不够描述我们的日常。三年来,几乎每天都在接收全新的信息刺激,我的眼睛就是记录仪,心灵是感受器,新闻报道是新产品,我以此谋生,也心怀自豪。
  又逢记者节,祝我,也祝所有记者,节日快乐。